——山東金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勝臣
【編者按語】本文作者張勝臣同志是山東金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,從事鑄造行業已四十余年,如今已是年逾花甲。該企業從創辦之初的以修理為業的鄒縣城關農機廠開始,發展到現在的全國裝備領先、技術水平一流、在全國鑄造行業知名的大型企業,張勝臣董事長為了該企業的成長壯大歷經坎坷、嘔心瀝血,他經常說:我這一輩子就是個“翻砂匠”。張勝臣董事長從業心無旁騖,執著就做“翻砂”一件事,而且把鑄造業做得風生水起。張勝臣不僅認真、執著做實業,而且十分重視企業文化建設,他領銜的企業位居孟子的故鄉——鄒城,他將孔孟學說融會貫通于企業文化,此乃金鼎實業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。9月23日江浙考察歸來,張勝臣董事長特撰此文,現登載如下,與考察團全體成員和行業商會的各位老總分享。
2016年9月21日,我參加了由濟寧市機械行業商會組織的為期三天的“赴江浙學習考察”活動。考察期間多次與當地企業負責人進行了座談、溝通和交流,共同探討企業發展的思路和理念等。3天緊湊高效的學習考察,作為一名有著40多年管理企業經歷的負責人來說,引發了諸多感悟和思考——學習考察的這些企業,思想活躍,觀念新潮,實力強勁,勢頭穩健。他們超前的發展理念,創新的發展思路,精細的管理作風,更為我們在企業發展的方向上提供了寶貴的經驗。
一、企業“道相同,但理念有別”
不同行業,任何企業,從無到有、從小到大,發展、運行和管理的基本軌跡、套路沒有多大差別,從原理上講也沒有太大質的差異。但指導企業成長的理念不同,以常開為例,其結果1700人、18億元的收入、6億元的凈利潤……,這些靚麗的指標,則充分體現了“理念”這一根本作用下的常熟開關制造有限公司所取得的實際效果。這家公司的產品定位是大路、常規型的傳統產品,遠非“高精尖”、“新特奇”,從國有體制下的頻臨倒閉,到改制后經過了近20多年的發展,這家公司已經成為國內同行業的名片和翹楚,并緊追世界領先標準的標桿企業,自身效益不斷提升,也穩穩地行進在良性循環的軌道上。目前的狀態是客觀現象,而深層次的動因則是“理念”推動了該企業快速發展,成功了就是硬道理!
二、浩淼三江水,只取一瓢飲
從發達國家歷經的實踐來看,工業化的成熟是完整體系下的細分協作,德國現象尤其如此。通過考察無錫透平葉片有限公司,感覺更為深刻!市場經濟就是一個浩瀚的海洋生態,經緯度的差別決定了不同的冷暖區域和不同的洋流層。而企業就是海洋中不同的魚類,生存要講究天時、地利及人和條件,不可能做到打麻將中的行話——“通吃”。在生態的生物鏈上應找對自己的位置,通過不懈的努力,進入到競爭的高端境界——弱競爭領域甚至空白競爭領域。“物競天擇、適者生存”,只有擺脫同質、惡性競爭的泥沼,才能步入良性成長的道路。實業型企業尤其要追求這樣的成功!“不熟不做,熟的不丟”。作為企業,所謂“多元發展,多業并舉”,在自身資本不雄厚、體量不夠大的條件下,得隴望蜀,朝三暮四,無疑是實體型企業在發展、擴張道路上自我鋪設的死亡陷阱!“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”、“一招鮮吃遍天”,也就是這個道理。因此,企業要穩健發展,必須突出自身的強項,揚長避短,埋頭做大做強,正所謂“浩淼三江水,只取一瓢飲”足矣!
三、考察學習的最大體會收獲
收獲“堅定的經營理念、明確的發展方向、清晰的市場定位、持久的人才培育、不懈的管理創新”,堅定“咬住青山不放松”的耐力。如果做到上述幾點,自然就能夠分得市場經濟的一杯羹!
第一排左三為山東金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勝臣(背景為一大會址紀念船)
(本網編輯 胡 越)
上一條新聞:鄒城片區裝備制造企業座談會在金鼎公司召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