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鼎,從一個敲敲打打的公社手工作坊,到如今擁有自動化潮模砂鑄造生產線、殼型鑄造生產線、樹脂砂鑄造生產線,以及先進數控加工設備和世界領先水平的德國產3D打印機,形成了具有高端水準的鑄造、加工企業。產品涉及工程機械、汽車、風力發電和通用液壓等應用行業領域,合作客戶大都是像卡特彼勒、通用、西門子、歌美颯等行業的領軍企業。
這其中,是企業帶頭人、董事長張勝臣46年的堅守,也是他不斷銳意改革、積極進取的碩果。
【董事長與總經理繪制企業藍圖】
【股份改制企業的“吃螃蟹者”】
“金鼎的前身誕生于1966年,叫鄒縣城關農具廠,1972年適逢人民公社興辦‘社隊企業’之際,農具廠招工,我就來做鉗工學徒,當時才十七八歲。”山東金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勝臣個子不高,頭發花白,但精氣神兒十足。
說起如何從學徒工逐漸成為企業帶頭人,張勝臣簡潔地回答:“就憑著想干事兒的一口氣!”作為社隊企業,農具廠一直修修補補,拾遺補缺,沒有當家產品。1976年,對工作滿腔熱情、技術又扎實的張勝臣升職為生產廠長,他決心要干出自己的當家產品。在當時省計劃委、物資局的支持下,他千方百計招攬人才、外出學習,利用機械加工下來的、只能填坑掩埋的鋼屑、鐵屑(稱“廢雙屑”)和金屬邊角輕薄料等廢料,做出比用生鐵打造還要好的產品,在全國同行業第一個申請了金盾注冊商標,并以產品為主導更名為鄒縣金鼎鑄鍋廠。
“‘金鼎’是‘金’與‘鼎’的組合,金乃五金之首,亙古為稀貴金屬,通過冶煉而得,表明了公司行業,同時寄托贏得較高經營效益的期望,也是企業發展的目的;鼎古為烹飪之皿,與公司最初從事的炊具行業吻合。”張勝臣略帶驕傲地告訴記者,1978年金鼎主業轉向專業鑄造,以生產民用鐵鍋類產品為主,到上世紀80年代,是金鼎的輝煌時代,能生產全國最大的鐵鍋,是全國鐵鍋協會的秘書長單位,并出口到周邊國家。
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,效益的提高,企業體制、機制靈活性差,金鼎發展的腳步漸漸慢下來,張勝臣在經過充分地考察論證后,在濟寧市率先進行股份制改組,更名為“山東金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”,成為濟寧第一家股份改制企業。
“當時的省委書記都詢問改組時所謂的‘公和私’的阻力問題,但改革開放嘛,最先解放的應該是思想,固守陳規可不行。我們得當‘第一個吃螃蟹的人’。”張勝臣說,成了規范的股份有限公司,進行了機構設置、分配制度、勞動用工等方面的配套改革,大大激發了職工的勞動熱情,經濟效益不斷提高。
【 革故鼎新 做強做大 】
生存和發展問題是企業永恒的危機感和動力源。
“金鼎的起步靠鑄造,但僅僅是簡單粗放型產品,產品檔次、技術含量等都很低,隨著經濟的發展,低檔次的產品已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,因此,生產高附加值產品,促進企業發展是思考的主要問題。”張勝臣意志堅定,從1998年起,開始從民用低端產品轉型高端行業配套服務產品,產品轉型,設備升級。
經過前后兩年多的實地考察和論證,張勝臣制訂了“三定”發展原則:定向于鑄造領域,定性于汽車、機電行業配套生產,定量于每年8萬噸左右的生產規模,并開拓產品的深加工。金鼎投資4000萬元,引進德國的混砂機、自動造型線,美國的電爐和英國的光譜分析設備,建成了一條具有上世紀九十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全自動鑄造生產線,鑄造高端工業品能力達12000噸。2000年-2002年,企業先后通過IS09002和QS9000質量體系認證審核,2006年,通過ISO/TS16949質量體系認證。
2007年,金鼎投資數控加工項目,由生產初級產品向精加工轉變。“當時也有人不理解,認為‘步子邁得太大’,那么貴的設備,賠了怎么辦?可只有革故鼎新,才能形成成就大業的鼎盛局面。”張勝臣說,當時的設備,現在依舊不落伍,太值了!
2013年,為響應退城進園號召,踐行綠色發展理念,擴大企業規模,推動企業轉型升級,在鄒城市委、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,金鼎實施搬遷擴能改造項目的建設,整體搬遷至該市經濟開發區。
“脫骨換胎式搬遷對原企業的運營有大影響,但凡事有利有弊,利大弊小則可行。”張勝臣說,2015年底,從意大利、德國引進的先進自動化生產線正式投入運行,為推動金鼎公司向技術型、外向型邁進,張勝臣和領導班子再次大膽決策,追加投資3000萬元,引進了處于當今世界技術前沿的3D打印機以及3D打印技術,配套進行相關的軟硬件建設,以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為目標,建成自己的研發基地。下一步,金鼎的目標是創國家級一流的企業技術中心。
張勝臣認為,運營企業,最重要的就是與員工、客戶和社會等相關各方,能夠形成鼎力相助、共享共贏和共同發展的和諧之道。國家和政府為企業提供好“海闊憑魚躍,天高任鳥飛”的市場經濟平臺,企業也在立足當前,著眼未來,全面分析和預測行業整體形勢,“做長為理念,做強下功夫,做大為目標”,致力打造金鼎專有體系,使其成為綠色科技型高端機械零、部裝件制造企業。
(作者: 張譽耀 報道 來源: 大眾日報)
上一條新聞:班前會議小陣地 筑牢安全防火墻